式文化
式文化 >> [道]的本义

[道]的本义

[道]的本义

——《红尘道德经》

 

    道字的本义是康庄大路,《 道德经》以大路比喻难以言喻的天道。
    除了以道为名,老子还用各种面目形容道,比如[上善若水]、[大音若希]、[无为而无不为]等等,但是道始终是最直接的表达。
    道是空间和物质,道也是时间,就连千古长存的崇山峻岭也会在时间的长河里灰飞烟灭,一无所有。把数十亿年的影象每一百年用一格来播放,山脉融化得比雪糕还快。当老子的心飞到超越时空的道里面,天下没有什么事情再值得纷争,但是一己灵魂生命的超然,只能称为神仙却不能称为伟人,被认为伟大的人,必然把一腔心血关注到人类的生存。无论人类喜不
喜欢,只要存在就算是上了道,就象人一出生就注定走向死亡。人类要面临的问题太多了,除了面对必然的死亡,还要面对是否能长期在地球生存下去的问题,人类通过发展和繁衍对抗死亡的消耗,这行得通吗?老子走近道,为我们找出合于大道的正确方向。

 

     有人说道字代表一阴一阳,甚至我和长期进行道教研究的道长们交流时,他们也有这样认为:“ 道字上面的两点代表周易里的阴爻[- -],下面一横代表周易里的阳爻[—],在阴阳之下就是[自],人带着阴阳变易的觉悟面对人生之路,就是道。” 从道家的发扬上说,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是红尘更倾向老子的原义。

   周朝使用类似小篆的字体,在《说文解字》中,道字左边是脚走在路上,右边是个[首]字。[首]字没有一阴一阳之义,因为这个字从甲骨文开始就是一个有头发的头,脸上还有眼睛嘴巴,被误解的一阴一阳其实是三支弯曲上升的头发长在头壳上,一眼看去就象原始人版的“七喜小子”, 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小篆体,这个三毛头就没变过,很明显[首]就是头、就是脑袋。事实上,阴阳论在春秋战国时才由阴阳家创造萌芽,具体著作又已失传,相对更古远的周朝初期作品《周易》里并没有阴阳并提,也没有阴阳的哲学概念出现在原文中。现在我们看到的《 周易》有阴阳二字,是战国后期孔子所注,“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名句出自孔子的独特见解。

    老子早于孔子,所以“阴阳是道”这种观念,至少不是老子要表达的主要观念。而阴阳论更不可能表现在这两大伟人之前的一千年创造出来的文字上。所以,道字的本义不是阴和阳,而是在路上看到一张清晰的脸。

    在周朝,能看到对方的脸的路就是一条了不起的大道,一般路径都是盘山弯曲,在荒野丛林中穿越,古代的阳关大道和我们现在的路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我在江西工作时,一位县长带我重走清朝的官道,原来那是只容一人挑担经过的小路,如果是两人对面而过就要有一人让路。这条官道左侧是陡坡,右侧是水田,人要让路还得找地方站,不然就要掉到田里踩一脚泥。我问县长:“ 官道如羊肠,县令下乡都不能坐轿子啦?”答案是轿子在县城里显摆,县令不下乡,至于民众如何安全通行和货商交通,那是死老百姓自己的事了,县令大人不管这
些。
    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是古代官府的确有只收税不修路的习惯,现在的两车道柏油马路如果放在古代,绝对会形容为通天大道再写成诗编入《诗经》千古吟诵。说这些典故是要说明老子眼中的那条大道是何等令他感动,据学者说,老子说的这条道就是当时从长安到洛邑的黄土大道。

    那么宽广的大道,天子臣民、牛马众生、都可以从道上走向目的地,当年长安的臣民就算全都走上大道,都不会感到拥挤吧。有人向前,有人向后,有人在路边摆摊做买卖。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呢?他说:“ 往回走。”

《道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倒退也算生存之道?这和投降主义以及驼鸟策略好象一是回事。好吧,就算这是黄老学说中的阴谋论,往回走就是为了迷惑敌人让对方犯错误,或者啥都不干龟缩起来养生,只要我活得比敌人长寿,总有一天看着敌人死在面前。这也是巨大的荒诞,如果老子用了全部聪明就为了想这种鬼点子,也太黑色幽默了。我从捧起《道德经》的第一天,虽然还不明白,但依然相信老子不是在开这种玩笑。可是要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却要在多年的风水陶冶之后才顿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