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文化
式文化 >> 道家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文化

 

    道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家哲学不仅涉及政治、经济领域,更是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道家主张延年益寿,在追求长生久视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这也促进了中医养生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整个社会在提速,人们无暇锻炼,更没有时间养生,快餐式的生活早已经成为当今主流。而这种快餐式的生活却与道家的养生观背道而驰,逐渐衰弱的是自然环境和人们的身体素质。虽然科技发展迅猛,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治愈,但愈是经济高度发达,产生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愈重愈多。道家的养生之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道家自始就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贵生理念,修行者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法门。自古有道医同源之说,中医和道家共同尊奉《黄帝内经》,可见道家与中医是密不可分的。

 

道家养生·修行

    现代生活中,影响人们健康的,不仅仅在于生理问题,更主要的在于心理问题。很多的医学报告都证实,心理、情绪等因素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道家主张少私寡欲,并且有独到的修行方法。道家修心养性的重要法门是修习内丹。内丹是人体精、气、神的统一体,精、气、神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三个基本因素。财神法就是其中既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又能够增加财运的一种修行途径。草野法百日筑基是进入财神法修行的一个契机,通过修行,可以使人内心清静,呼吸变得匀调,人的机体结构和功能更加有序,其他各项生理功能更趋正常,这样会有助于延缓衰老,从而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道家养生·运动

    活动肢体,调节呼吸吐纳,都是运动养生的途径。神医华佗曾说过“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佗因此创造了《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道家有很多拳法可练习,太极拳是最为著名的拳法,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家思想,重生贵生、尊道贵德,使太极拳有了一系列养生修炼身心,以求长生久视的功法。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经过调炼呼吸,可以达到精满、气足,延年益寿的效果。太极拳能够加强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道家养生·服食

    古代的养生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全在脾胃健旺,元气没有损耗,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就在于胃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补充进人体。服食补养,主要选用矿物、植物、也用个别动物类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配制,以内服为主要摄入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目的。道家中所说的服食、服饵、服石、服丹、辟谷等,都属于服食补养。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道教养生家认为,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道家饮食养生的特点,一是十分强调饮食宜忌,对于何物宜食,何物应忌,乃至饥饱择食,均有告诫;二是特别重视饮食的卫生习惯,对饮食时间、饮食姿势、乃至冷热性味,多有规定;三是特别注意饮食调护,从进食前的精神状态,到食后的散步摩腹,细致入微,主张通过饮食情绪及饮食行为的调节、控制、养护,以达到饮食保健作用。

 

道家养生·四时

    《黄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和,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道家四时养生的特点有三:一是根据五脏六腑季节性生理节律,形成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的四时脏腑养生法;二是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是根据四季特点,分别服用保养药方,进行导引等形体锻炼。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保健要与自然界统一,如果违反这一规律,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春季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大节气。在此时节,人们应以“春捂秋冻”为养生原则,不可暴去衣服,应适当保暖,使人体在活动后稍有微汗,以开泄皮肤,使阳气能外泄,气机畅达。

 

夏季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大节气。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亦最多。因此,宜适当进行药补食养,以补充损耗物质,使身体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夏季食养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宜清淡可口,避免用粘腻败胃难以消化的进补物品。

(2)重视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3)宜清心消暑解毒,避免暑毒。

(4)宜清热利湿、生津止渴,以平衡体液的消耗。

 

秋季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六大节气。秋季气温转凉,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由炎夏转入凉爽的秋天,常觉得较舒服。但中医理论认为,秋天气候较为干燥,而秋燥易伤及人的肺脏,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气促等症状。

    秋季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秋季食养的原则即为滋阴润燥养肺,秋季进补的总原则为“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

 

冬季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六个节气。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按我国民间的说法,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也是如此。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是一年四季中最低的时候,也就是说此时人体的消耗最少。吸收的营养物质除了部分消耗外,可以贮藏入体内,补充平日的不足或准备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理论认为,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冬季应重点补肾健身。同时,冬季服用较为滋腻、补力较强的食补品和药补品也较适宜。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季进补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